江西南昌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美丽南昌展区正在登场《湿地公约》日内瓦大会吸引国际关注

欧亚时报日内瓦消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大会焦点之一,11月10日,在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向包括中国江西南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在内的13个城市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江西南昌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美丽南昌展区正在登场《湿地公约》日内瓦大会吸引国际关注

2022年6月8日,《湿地公约》官网发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南昌市成功入选,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世代傍水而居的南昌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推动湿地保护修复。

南昌自2019年正式启动全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当年1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考察评审组专家现场评估和国家评审,并被提名参与“国际湿地城市”遴选。为进一步打造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品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南昌努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统筹部署湿地候鸟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据介绍, 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将湿地与候鸟保护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了湿地保护委员会及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和协调湿地保护工作。

在保护湿地候鸟方面,一方面, 南昌市持续组织开展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岚湖等鄱阳湖重要湿地区域设立了视频监测监控站点,提升了重要湿地全天候监测能力。通过宣传、巡护和监测杜绝破坏候鸟和湿地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湿地候鸟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储备食物和提升管理能力来抵御因极端气候原因带来的环境影响。

在高新区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通过修复1000余亩的人工湿地作为候鸟后备觅食区域,为近2000余只白鹤(全球仅剩约4000余只)和数以万计的小天鹅等珍稀候鸟提供了食物补充地。南矶保护区通过创新设计“协议管湖”――社区共管模式,使得碟形湖保留了生态用水、保持了碟形湖对越冬水鸟的承载能力。“协议管湖”实施后,保护区内越冬水鸟数量峰值和累积数量均增加到的1.5倍左右。

在规章制度方面, 南昌市制定出台了《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还先后颁布实施了《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青山湖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湿地保护管理法规体系,形成了“一河一策、一湖一法”、分级管理的保护管理模式。基本建立了“以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在宣传教育方面, 南昌市先后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秀丽江西 大美湿地》江西湿地摄影大赛、开展“南昌湿地有多美”融媒体采风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南昌湿地之城的风貌,参与湿地候鸟保护工作,更好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为了进一步实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将保护湿地融入市民生活, 南昌市通过依托象湖、艾溪湖、瑶湖、梅湖等城市内湖打造城市湿地公园28处,积极建设打造赣江抚河沿岸的城市景观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场所。以南昌市湿地宣教馆作为主体,依托南矶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瑶湖书屋、艾溪湖森林湿地中心、象湖湿地美书馆、北潦河湿地公园等建设湿地宣教场馆和基础设施,正逐步建立并完善全市湿地科普宣教体系。

此次南昌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让世界看到了南昌大美湿地的风貌,为南昌吸纳国际保护先进经验提供了机会。南昌也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贡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经验。为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做出区域示范,更好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欧亚时报编辑 David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