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熟悉又神秘的瑞士资讯 《欧亚时报》独家专访SWISSINFO执行总裁彼得•史比利先生

近期《欧亚时报》 访问了瑞士资讯网SWISSINFO.CH总部,受到总经理史比利、中文部主任邵大海及中文部同仁的热情接待。《欧亚时报》感谢总裁(Peter Schibli)彼得•史比利先生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史比利先生就瑞士资讯网的发展历程、经营模式、内部管理、财务状况及营运过程遇到的挑战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走进熟悉又神秘的瑞士资讯, 《欧亚时报》 独家专访瑞士资讯官网执行总裁彼得•史比利先生

  

提到瑞士资讯SWISSINFO,许多瑞士华人也许只知道瑞士资讯是瑞士官方唯一的中文媒体、它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10种语言资讯,这十种不同语言是全球逾80%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的语言;向全球用户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瑞士内政、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与旅游等方面的新闻资讯。也许大家并不知道这庞大的新闻团队幕后有多少专业工作人士?他们如何管理这庞大的新闻团队?如何让不同地区文化语言的读者都对他们报道的题材感兴趣?在报道政治性话题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做到全面、客观、平衡的?如果将来报道涉华政治敏感话题,瑞士资讯会担心因此被中国政府屏蔽吗?
  
史比利先生: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参与,我们不做任何具有政治导向的工作。
  
欧亚时报:史比利先生,非常感谢您能抽时间接受《欧亚时报》的专访,据了解瑞士资讯中文网为瑞士民众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搭建了有益平台,网站中文论坛也为旅瑞华人华侨、留学生和中国赴瑞游客提供了大量实用信息。请问当初为何想要设立中文内容?宗旨是什么?
  
史比利:瑞士资讯是瑞士广播电视国际服务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平台,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个传统。早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自1935起,瑞士国际广播电台就使用短波进行广播,向国内的瑞士人报道瑞士的各种新闻。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台也逐渐发展为面向国际广播,有六种语言的平台,让在国外的瑞士人也能获得国内的消息,同时也让国际上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瑞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冷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渐渐提升,随着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2000年的时候,瑞士资讯决定增加中文页面,从而让中国对瑞士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角度更好的、全方位了解瑞士这个国家。于是,2001年瑞士资讯的中文网页便应运而生了。
  
欧亚时报:我知道瑞士资讯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10种语言资讯,如何让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文化语言的读者都对你们报道的题材感兴趣?
  
史比利这个问题里面又包含了诸多小问题(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词是“重要性”。哪一个题材对国际的读者,对中国、阿拉伯、美国或欧洲读者是重要的呢?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感兴趣的题材是存在的:比如移民融入问题、难民及避难问题、再全球化社会的当今,有的人跨洲找工作、有的人不远万里到另一个国家求学等等,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这些问题在国际上都倍受关注。还有与经济相关的主题,比如金融、世界银行的相关问题,为什么所有国家都会加入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因为他们都希望借此让自己国家的发展获益。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到,瑞士经济繁荣昌盛的原因在哪里。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瑞士百年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的输出,如和平、自由、独立、包容和尊重等。这些都是从中世纪以来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孕育出来的瑞士宝贵的价值观,这些是瑞士宪法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甚至觉得这已经成为了瑞士的一种习惯。我们(瑞士人)伴随着这样的教育长大,有理由相信这些因素造就了瑞士的和平与繁荣。我们希望与世界分享我们的价值观,让世界看到和了解瑞士的建设和发展与其息息相关。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参与”,如何让相关的人群参与到一个决定当中。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希望把这种力量带到人群中去,让人们去使用这个力量,在国家政治领域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关键词“民主”,瑞士的直接民主。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全民公投?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每一位选民的声音,并接受公投后的结果。以上提到的普世价值观,我们都尝试用十种不同的语言来诠释。
  
当然也有一些局限于某一个地区的话题,比如针对在拉丁美洲的读者我们就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来报道一些瑞士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消息以及双边贸易的政策等等。而在欧洲我们则是以报道与经济相关的内容为主,以及瑞士与欧盟的关系。在美国或使用英语的国家,比较受欢迎的话题则是“科学技术”,因为很多的学术文章都是用英文写的。在阿拉伯语地区也有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旅游”,随着富有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来到瑞士日内瓦等城市度假。
  
欧亚时报:让我们来谈谈中国人教感兴趣的话题?
  
史比利:好,让我们特别来谈谈中国人感兴趣的话题。

首先,我认为目前在中国,人们感兴趣的是瑞士的“教育”。瑞士的双元制教育系统一直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国远道而来求学。其次是“环境保护”,在瑞士,人们是如何保持土地、空气、自然不受污染的,这也是一个让人非常重视的话题。合理的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应用技术,如太阳能技术的研发,能够避免在生产能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污染,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
在这方面中国仍有许多的不足,但也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瑞士可以在这方面向中国提供许多帮助,避免中国因为环境的压力造成多方面不必要的损失。接下来第三点重要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经济合作”,瑞士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国家(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欧洲大陆国家,因为此前中国已同冰岛签订了自贸协定,供参考),瑞士人民都为此感到骄傲。这个自由贸易协定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双边企业进行投资贸易的难度,现在越来越多的瑞士企业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愉快的事情。
总的来说,我们有两种类型的话题:一种是今日话题,这种话题会以十种语言进行报道,也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报道改编到其它九种语言中去。而另一种则是由每个语言的主编自由决定,根据语言所属地区读者的偏好来选出只属于这种语言的特别话题。当然,每个主编肯定知道自己语言页面的读者最喜欢的话题。
  
欧亚时报:在报道政治性话题的时候,要长期保证“中立”是非常困难的,可否谈谈你们的经验?
  
史比利:“中立”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词语了,现在的我们不再使用这个概念。因为“中立”是一个属于冷战时期的用语。在那个时候,当人们表示了中立,意思就是政治立场既不站在美国一边,也不站在苏联一方。而今天已经没有了冷战这堵墙,因此人们运用的是“平衡”这个词,一个报道必须“平衡”地写出来,具体什么是“平衡”呢?就是当一个报道中甲方出现了三个观点,那么我们也必须报道跟甲方这三个观点相对的乙方的三个观点。整个报道不允许只出现一边倒的观点,这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让文章达到报道平衡呢?答案是通过校对环节中的“质量检查”这一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会让两个人同时阅读这篇报道,使用的是“双目原则”。没有人能够写完了报道就立即可以将其登上网站。另一人必须负责第一次阅读之后将报道的内容通知主编以检查是否符合要求。之后我们还会请一名“读者顾问”, 也就是读者代表,在中文版块我们就请一名中国人,我们并不会支付他/她薪水,他也并不在我们的工作人员的名单中,但他会给我们的主编提供建议,指出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够妥当。
再加上我们的主编并不会中文,所以我们必须得需要一名懂中文的翻译,也就是这名编外顾问,来以中国人的观点告诉他这篇写出来的文章是否达到内容公平了,是否写到重点了,内容是否足够丰富等等,同时写成报告上交给主编。我们每年还会做两次“审查”,那么“审查”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会请我们工作团队以外的审查员来阅读我们报道并对其做详细的评估报告。
他们并不是我们的读者顾问,而是专家们,如各个语系的教授们,汉学系或阿拉伯语系的专家等。
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俄语的审查工作,我们想知道我们的俄语版块质量如何,于是就安排了我们的俄语记者在瑞典的国际广播电台在两个月期间让对方的俄语主编来阅读我们的报道,同时我们的记者也阅读他们的俄语报道,最后互相给出一个详细的评估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我们便可以得到一篇内容相当公平的报道。这就是我们能够用资金保证的“质量检查”环节。这是一个成本问题,这些资金都需要瑞士公共广播服务来提供。
欧亚时报:您会担心将来因报道涉华政治敏感话题而被中国政府屏蔽吗?
  
史比利:我认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政策不会遭受他国的监视或屏蔽,当然我们也不会以同样方式报道民主的内容。我们会顾虑到国与国之间的区别,因此也不会害怕受到他国的信息过滤。我认为我们还是做到了自由、公正的报道,假如我们遇到了有争议的话题我们会寻求双方的建议,如大使馆或者信息管理部门。
只要确保了一篇报道的公正性,相信该报道在中国是不会受到屏蔽的。我们只是分享了我们的经验,瑞士的政治舞台也应当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我们并不会强迫哪个人或国家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想法走,只要我们觉得没有问题的内容,我们可以自由选登至版面上。我们不是《美国之音》或者一些其他的美国媒体肩负着帝国主义的使命,致力于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有着超过八百年的瑞士传统包含了许多民主的经验,我们为此感到非常骄傲。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故事告知整个世界,如果任何人觉得有问题,那么可以将我们屏蔽掉,但到目前为止瑞士资讯还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认为,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尊敬,宽容与大度,不是以传教士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我们与在中国被屏蔽的《英国广播公司》以及《德国之声》不同,公平合理的报道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不是具有批判性的。我们不做任何具有政治导向的工作,也不会每天都报道达赖喇嘛或者艾未未。我们只是向大家介绍瑞士而不是干涉到他国政治当中去。
  
欧亚时报:近几年來,中文页面在运作过程中是否有遇到挑战?可否介绍一下你们的财务状况?
  
史比利: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所面临到巨大挑战是为节省开支所做的尝试。不仅在中文页面,在其他的语言页面中也是同样。我们的老板们,也就是瑞士政府以及我们的母公司SRG即瑞士广播电视集团希望降低我们的开支额度,不断地减少给我们的预算,我们的挑战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仍旧保持报道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去理解,我给大家做一个对比,在十五、二十年前瑞士国际广播电台约有8600百万法郎的预算,而现今瑞士资讯的预算仅有1700百万法郎(此数恐过高,请核实),与那时候相比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自两年以来到将来两年内也会保持1700万法郎这个数额不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必须裁员,这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当你在炒某个人鱿鱼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在痛哭流泪,这并不好笑。而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自然就是战略计划的改变。我们不可能连续14年都只用一成不变的发展策略,我们的发展策略必须得与时俱进,但我们也会保有我们的特点,不与别人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的战略是与其他媒体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尝试做一些他们不做的报道。
当世界上所有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都在争先恐后的报道最新爆炸新闻的时候,如瑞士的20分钟报,中国的CCTV等,而我们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情:我们不追求速度,当然也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致力于报道相关的背景,用杂志般细腻的报道来解释这件事情的个中缘由。那些要快的媒体,就让他们与时间赛跑吧。这些就是我们在保证一个产品质量的时候所面临的挑战,除了质量之外我们也希望阅读量能够提升,每年我们的目标是百分之三的增长值。
  
欧亚时报:您认为瑞士人对中国那方面的消息感兴趣?如何能让瑞士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建议我们多做哪些主题报导?
  
史比利:瑞士人对中国人的城乡生活起居也都很感兴趣,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我们所读到的大多数关于中国人生活的报道都仅局限于城市,而关于乡下的生活我们几乎看不到相关报道。同时我们还希望了解,中国人是如何与他们的环境问题打交道的,在这里我们只能了解到一些非常表层的信息。可能我们比较不感兴趣的话题则是中国的政治以及其体制还有运行方式,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经验,比如说我便不会去读一些中国政治相关的书籍。
  
欧亚时报:您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也作为以后长期的合作伙伴,可否给我们这个新生媒体一些建议?
  
史比利:给你们建议可不是我的工作(笑)。我的基本原则是,合作就是要彼此互相尊重。我也常常对大海以及其他的主编们说,我们负责报道瑞士,但是不会干涉到其他的国家中去。我们不希望造就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的媒体形象,同时也不希望成为老师、前辈指出你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会分享我们的工作经验,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像FIFA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欧亚时报:史比利先生,再次感谢您给《欧亚时报》读者们做的详细解答。
  
史比利:非常感谢对我们的访问并寻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祝《欧亚时报》越办越好,我希望我们将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欧亚时报记者:卫林 爱琳 ■ 初次发布日期:2015-10-16  20:48

图为: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与瑞士资讯官网执行总裁彼得•史比利先生签约后合约


2 采访继续,内容补充

专访瑞士资讯网总裁|四篇主题来自一百个想法

瑞士资讯(SWISSINFO),是瑞士官方唯一的中文媒体、它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10种语言资讯,这十种不同语言是全球逾80%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的语言;向全球用户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瑞士内政、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与旅游等方面的新闻资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瑞士资讯,《欧亚时报》特别采访了瑞士资讯网执行总裁彼得•史比利先生。

欧亚时报: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读者不仅仅对瑞士资讯报道的内容感兴趣,对在幕后神秘的工作团队以及工作模式也十分好奇。在一个拥有十种语言页面的工作团队里,您是如何管理好这个团队,使其能够互相协调完成工作的?
   
史比利:在瑞士资讯的幕后有一个非常专业的规划组,我们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他们知道该如何策划以及选择各版块的内容。在策划的开头我们会先收集各种主题,由编辑部主任带领各个版块的编辑来整理、汇集和筛选这些主题。
打个比方来说,现在有十个话题,我们要从中选出四个话题,作为本周的今日话题,在本月内写成文章刊登在网站上。当然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之后每个主题将会由一到两名记者负责材料收集、撰写,有时还需要摄影、摄像记者协助拍照、录音、录像,最后由编辑将收集到的视频、音频以及照片整理成一篇文章。有时我们的摄像记者还会创作符合报道的一些原创动画,以加强报道的可读性。在这些工作都完成后,我们就有了一篇由多媒体元素构成的今日话题。

这篇写好的报道将会由该语种的主编来“验收”,如果主编觉得没有问题了,就会开绿灯放行,分发到其他九个主编手中,九个主编再根据各自的侧重点,翻译、改编成各自的语言。

翻译改编结束之后,再由各个版块的主编进行交换阅读并校对,以保证质量。稍后我会再对校对部分的“质量检查”进行详细介绍。总之,在经过仔细的校对后,这篇报道才会刊登到网站上。从策划到分配,这就是“工作流”所包含的两大步骤。现在我们还没提到市场部的工作,当然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市场部也时刻跟紧进度,配合相关工作,并在网上对报道进行推广。

以上的流程是针对十个语言版块设计的,如果只在一个语言版块写报道,整个流程就会相对简单一些,没有翻译这个环节,校对时也不需要像写十种语言的报道那样复杂。

欧亚时报:瑞士资讯如此大的工作量,你们这个工作团队一共有多少人?
史比利:瑞士资讯有100名编制内人员,大约有60名自由撰稿人、记者。在这100名编制人员中,有大约70名记者,12名技术人员,6名市场部人员,同时有10名高层管理人员,我就是其中一员(笑),还有人事部、财务部以及整理我们所有文件记录的档案部。

欧亚时报:要成为你们某一个页面语言的记者,是否需要有这种语言的母语基础?语言程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史比利:是的,我们希望写出来的所有文章都没有错误,十种语言每一个版块中所做的报道均是正确的。我们每一种页面语言的主编,母语必须是页面语言,而且是该语言文化的专家,必须知道这十个不同国家读者们喜欢的话题,必须能够读懂外国报纸,无论是中国、俄国还是阿拉伯语区纸媒和网络上的所有报道。因此,我们对来这里求职的人的母语要求,必须是这十种语言其中之一。例如,英语板块我们只聘用母语是英文的人,而中文版块我们则聘用了四名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我们还有来自摩洛哥、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这些人说的都是标准的阿拉伯语,还有三名在俄国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我们团队坚守的一个原则,每个语言板块的工作人员母语必须是页面语言,而且是该语言文化的专家。

欧亚时报:十种语言代表十种文化,每个主题内容都用十种语言报道吗?翻译的内容也必须完全相同吗?
史比利:对,当一个报道以一种语言写出来后,其它语言的翻译、改编也就开始了。我们的文章并不是直接从原文翻译过来,而是根据原文,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翻译、编写出新的文章来,否则我们可以将文章外包让翻译公司来翻译。我们记者和编辑们的强项是,能够根据读者对象,翻译编写出符合自己语言“口味”的报道。打个比方说,同一篇报道中,中文版的内容是会区别于阿拉伯语或法语内容的,因为每一个地区读者阅读的兴趣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我们会结合当地的文化添加一些内容到这篇报道中,当我们报道关于“健康”的内容时,在中文版块就会结合华人的文化增添中医、中药方面的内容。除了添加额外的资料,有时我们也会适当删除一些内容。比如当一篇报道中有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的女星,那么这张照片将不会出现在阿拉伯语版块的报道里。因为阿拉伯地区不像开放的西方,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欧亚时报:您并不精通十种语言,那么您是怎么知道十个页面的主编没有错误的报道呢?
史比利:我们的主编把握着报道的最终质量关,同时也承担着所有的责任,之前我也提到过在校对过程的文章质量检测中,我们运用的是双目原则来进行互相校对。比如说我们的中文主编大海,如果他翻译错了或者在瑞士资讯任意一篇文章中宣传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观点,我立刻就会得到消息,因为我认识许多中国朋友,他们会立刻向我汇报情况(笑)。那么大海就遇到问题了(笑)。大海是个有着十分深厚语言功底的人,在瑞士住了很长时间,是一名华裔瑞士人。他对中瑞双方都非常了解,处事也非常谨慎,是一个非常善于交际的人。因此犯错是几乎不可能的,再加上他的同事旭东也会阅读他的文章,用两双眼睛来阅读,相互进行质量检查。

当我去中国大使馆的时候,我也会问新闻部的参赞江伟强,看我们的报道是否有错,他总是说,没有错,报道得非常有趣!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江参赞会立刻向我们指出,那么我们就会立刻处罚大海。中国政府有很多代表来到我们这,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说,我们的报道质量高、很公平,且有益于两国的发展。并说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告诉他们,他们会很乐意为我们排忧解难。

信任是最重要的基石,我信任我的工作团队,因此我并不需要专门去学习语言来确保其文章的质量。

欧亚时报:瑞士资讯网在未来会有什么重要的调整计划吗?
史比利:俗话说不变则亡,我们必须时刻改变自身以适应新事物、新环境、新需求。读者的兴趣和需求是我们找寻的目标。读者想要什么,我们就在那方面提供足够的信息。当人们需要更多教育资讯,我们就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当看到人们更热衷于旅游的内容,我们就会努力丰富旅游版块,添加更多原创的内容、图片和视频。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来自瑞士政府的使命,包括我们必须完成的一些目标。比如报道每年四次的全民投票,因为我们必须确保在海外的瑞士人能够通过我们了解国内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同时也向世界解释瑞士的民主制度。直接民主是我们政治的核心,因此作为官方媒体,我们有责任解释瑞士政体的运作,如何参与区政府乃至全民表决的政治活动,如何应对定居问题,如何将表决的结果实现到社会中去,还有我们的宪法,法律和条例等等。但是我们不会进行大的改革,只会做一些小的改动,以至于读者都不会察觉到。当然我们也会,就像我经常向大海说的,听取主编们的意见与想法,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完善我们的工作计划。因为没有人在瑞士资讯能够同时了解10个不同语言的市场,我们需要这些了解异国文化的专家们,倾听主编们的想法。

欧亚时报:最后,您想对《欧亚时报》的读者们说些什么吗?
史比利:希望大家能每天阅读我们的报道,也不要对我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我们不能报道所有事情,我们的话题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比如我们没有专门的体育栏目,也不能报道当地的地方新闻、地方文化等等,因为我们有着特殊的必须完成的使命。我希望大家都能对我们的报道感到满意,当然如果有任何意见和想法,欢迎给我们写信,我们会邀请读者参与满意程度的评估,这就是我对读者的期望。
欧亚时报:史比利先生,非常感谢您提供这些丰富精彩的内容。
史比利:非常感谢对我们的访问并寻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祝《欧亚时报》越办越好,我希望我们将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欧亚时报记者:卫林 爱琳 ■ 初次发布日期:2015-10-16  20:48

图为: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与瑞士资讯官网执行总裁彼得•史比利先生签约后合约